2018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在《高电压技术》期刊正式发表
2018年10月12–14日,第二届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和河海大学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来自国内15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期刊杂志以及企业界的6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征集学术论文摘要460余篇,中英文全文近200篇。会议期间共评选了优秀论文15篇,优秀口头报告30篇,优秀海报展示15篇。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是一项集电气工程、物理学、化学和环境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交叉技术,在医学应用、废弃物处理、材料改性、绿色能源、化工、光源等领域显示出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推动我国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技术的创新、发展与现实应用,展示该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共享最新学术和技术成果,《高电压技术》从2011 年开始定期出版“放电等离子体技术”相关的专题论文(见2011年第6期,2012年第7期,2013年第9期专刊(英文版),2014年第7期,2015年第9期,2016年第3期,2017年第6期,2019年第5期),并刊登了优秀的综述类论文(含部分特邀综述)。作为会议的合作期刊,《高电压技术》在2017年第6期以专题形式发表了2016年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共17篇),详细论文信息请参阅
(http://e-press.dwjs.com.cn/epri/periodical/list/wenzhang/2017-43-6.html)。
本次会议,《高电压技术》共收到会议论文40篇,在特邀编辑李和平老师和章程老师的鼎力协助下,经同行评审和编辑部审核,最终录用15篇,并以专题形式于2019年第5期正式发表,详细论文信息请参阅
(http://e-press.dwjs.com.cn/epri/periodical/list/wenzhang/2019-45-05.html)。
2011—2019年等离子体放电相关专题列表(按出版时间排序):
专题名称 |
特约主编/客座编辑 |
刊登时间 |
篇数 |
高电压新技术—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专辑 |
邵涛 |
2011年第6期 |
23篇 |
高电压新技术——放电等离子体专辑 |
王新新 |
2012年第7期 |
40篇 |
气体放电及其应用专题 |
邵涛 |
2013年第9期(英文) |
36篇 |
放电等离子体及其航空航天工程应用专题 |
吴云 |
2014年第7期 |
19篇 |
等离子体非平衡过程与实验室模拟专题 |
王晓钢,李和平 |
2015年第9期 |
24篇 |
等离子体放电及其应用专题 |
李和平 |
2016年第3期 |
21篇 |
2016 年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专题 |
刘定新,蔡新景 |
2017年第6期 |
14篇 |
2018 年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专题 |
李和平,章程 |
2019年第5期 |
15篇 |
2011—2019年综述论文列表(按出版时间排序):
作者 |
题名及论文引文格式 |
单位 |
王新新,李成榕 |
大气压氮气介质阻挡均匀放电
王新新,李成榕.大气压氮气介质阻挡均匀放电[J].高电压技术,2011,37(6):1405-1415. |
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
卢新培 |
等离子体射流及其医学应用
卢新培.等离子体射流及其医学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1,37(06):1416-1425. |
华中科技大学 |
王新新 |
X箍缩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王新新.X箍缩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2,38(07):1537-1547. |
清华大学 |
鲜于斌,卢新培 |
等离子体射流的推进机理
鲜于斌,卢新培.等离子体射流的推进机理[J].高电压技术,2012,38(07):1667-1676. |
华中科技大学 |
Yury D. Korolev |
大气压下气流中小电流放电及其应用(英文)
Yury D.Korolev.大气压下气流中小电流放电及其应用(英文)[J].高电压技术,2013,39(09):2061-2076. |
Tomsk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
吴云,李应红 |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与点火助燃研究进展
吴云,李应红.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与点火助燃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14,40(07):2024-2038. |
空军工程大学 |
王新新,付洋洋 |
气体放电的相似性
王新新,付洋洋.气体放电的相似性[J].高电压技术,2014,40(10):2966-2972. |
清华大学 |
孔刚玉,刘定新
|
气体等离子体与水溶液的相互作用研究——意义、挑战与新进展
孔刚玉,刘定新.气体等离子体与水溶液的相互作用研究——意义、挑战与新进展[J].
高电压技术,2014,40(10):2956-2965. |
西安交通大学 |
李兴文,魏文赋,吴坚,杨泽锋,韩嘉旬 |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学诊断方法研究综述
李兴文,魏文赋,吴坚,杨泽锋,韩嘉旬.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学诊断方法研究综述[J].高电压技术,2015,41(06):1788-1797. |
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
李平;穆海宝;喻琳;姚聪伟;许桂敏;张冠军 |
低温等离子体辅助燃烧的研究进展、关键问题及展望
李平,穆海宝,喻琳,姚聪伟,许桂敏,张冠军.低温等离子体辅助燃烧的研究进展、关键问题及展望[J].高电压技术,2015,41(06):2073-2083. |
西安交通大学 |
吴淑群,聂兰兰,卢新培 |
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射流
吴淑群,聂兰兰,卢新培.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射流[J].高电压技术,2015,41(08):2602-2624. |
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欧阳吉庭,张宇,秦宇 |
微放电及其应用
欧阳吉庭,张宇,秦宇.微放电及其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6,42(03):673-684. |
北京理工大学 |
邵涛;章程;王瑞雪;严萍;任成燕 |
大气压脉冲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应用
邵涛,章程,王瑞雪,严萍,任成燕.大气压脉冲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6,
42(03):685-705.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李清泉;郝玲艳 |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李清泉,郝玲艳.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6,42(04):1079-1090. |
山东大学 |
李和平;于达仁;孙文廷;刘定新;李杰;韩先伟;李增耀;孙冰;吴云 |
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研究进展综述
李和平,于达仁,孙文廷,刘定新,李杰,韩先伟,李增耀,孙冰,吴云.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研究进展综述[J].高电压技术,2016,42(12):3697-3727. |
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 |
聂万胜;周思引;车学科
|
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助燃技术研究进展
聂万胜,周思引,车学科.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助燃技术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17,43(06):1749-1758. |
装备学院 |
吴坚;李兴文;邱爱慈;卢一晗;李沫 |
金属丝电爆炸研究进展-(Ⅰ):真空环境
吴坚,李兴文,邱爱慈,卢一晗,李沫.金属丝电爆炸研究进展-(Ⅰ):真空环境[J].高电压技术,2018,44(06):1898-1906. |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吴坚;阴国锋;范云飞;李兴文;邱爱慈 |
金属丝电爆炸研究进展-(Ⅱ):水环境
吴坚,阴国锋,范云飞,李兴文,邱爱慈.金属丝电爆炸研究进展-(Ⅱ):水环境[J].高电压技术,2018,44(12):4003-4012. |
西安交通大学 |
鲁娜;张楚珂;夏芸;商克峰;姜楠;李杰;吴彦 |
等离子体转化CO2的研究进展
鲁娜,张楚珂,夏芸,商克峰,姜楠,李杰,吴彦.等离子体转化CO_2的研究进展[J/OL].高电压技术:1-11[2019-06-14].https://doi.org/10.13336/j.1003-6520.hve.20181205012. |
大连理工大学 |
孙冰;信延彬;朱小梅;严志宇;王召伟 |
液体燃料醇类重整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
孙冰,信延彬,朱小梅,严志宇,王召伟.液体燃料醇类重整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J/OL].高电压技术:1-12[2019-06-14].https://doi.org/10.13336/j.1003-6520.hve.20181206032. |
大连海事大学 |
刘定新;何桐桐;张浩 |
等离子体对人体组织的渗透作用:研究现状与前沿问题
刘定新,何桐桐,张浩. 等离子体对人体组织的渗透作用:研究现状与前沿问题[J]:2019,45(7): |
西安交通大学 |
2018 年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专题论文列表(2019年第5期)
论文信息 |
内容简介 |
郑跃胜,任建华,舒胜文,张佳.空气湿度对非均匀交流电场下短间隙击穿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352-1359 |
为了进一步揭示空气湿度对非均匀交流电场下短间隙击穿特性的影响规律,设置电极间隙距离范围为1~5 cm和高压电极半径范围为0.1~2 cm,进行了相对湿度对空气间隙工频击穿电压影响的试验研究。在给定电极结构参数范围内,结果表明当电极半径>0.5 cm时,相对湿度对击穿电压几乎没有影响;当电极半径<0.5 cm时,相对湿度对击穿电压有一定的影响,开距越大影响越显著;当电极半径为0.3 cm时,相对湿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最大。结合复合击穿判据进行分析,当几何结构参数大于临界值时流注击穿判据仍然是有效的,当几何结构参数小于临界值时击穿电场公式在部分区域需要考虑相对湿度进行一定的修正。 |
王瑞雪,张鹏浩,徐晖,章程,李挺,邵涛.不同基底对等离子体射流放电及薄膜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9,45(05):
1360-1366. |
论文重点研究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薄膜沉积体系中,等离子体射流激发态粒子和基态OH浓度发展规律,并进一步将等离子体射流放电过程与薄膜特性建立联系。结果表明:薄膜沉积过程中,检测到Ar、N2以及OH相关谱线,有机玻璃(PMMA)基底时谱线强度略高;对于OH自由基的相对密度分布,当基底为PMMA时主要分布在管口附近,而当基底为铜(Cu)时分布在管口与基底间的整个空间区域,并且TEOS的含量增加使得其分解形成的中间产物增加,进而增加薄膜沉积速率。此外,不同的材料会造成靠近基底处的场强有较大差异,如PMMA基底处场强基本维持不变,而Cu基底处场强有所增加。通过对薄膜成分分析和对比,发现PMMA表面沉积的薄膜氧化程度更高且所含的杂质较少。 |
张迅,田承越,曾华荣,马晓红,黄清华,熊青.大气压等离子体气相沉积制备超疏水表面及其防污防酸碱腐蚀性能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367-
1374. |
为了减小外部环境对输电线路运行安全的影响,在绝缘子玻璃基底材料和铝基底材料上,采用针–管结构的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大气压下成功制备出超疏水表面,材料表面的静态接触角达到165°,滚动角<3°。等离子体由Ar/HMDSN的混合气体在交流电源驱动下产生,辐射光谱测试表明有机硅单体在放电间隙被裂解并与空气反应产生大量碳氢和碳氧等基团,FTIR表面测试发现表面有大量低表面能的CH3疏水基团,AFM和SEM显示出表面有类似荷叶的纳米级粗糙结构。最后对超疏水表面的防腐蚀和防污秽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疏水薄膜有一定的防污能力,并能够有效抵抗强酸强碱的腐蚀作用。 |
许桂敏,张冠军,姚聪伟,石兴民,段晨东.大气压氩气等离子体射流在不同作用状态下的光电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375-1386. |
为研究皮肤创伤愈合应用中作用对象对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特性的影响,研究了Ar APPJ分别在自由状态、处理培养液和处理皮肤组织3种不同作用状态下的基本光电特性、产生发展过程和发射光谱特性。实验发现相同实验参数的Ar APPJ在与培养液和皮肤组织作用时,管外射流的长度和直径均比自由状态下增加;Ar APPJ在轴向不同位置处的激发态粒子、活性基团种类与自由状态下是基本相同的,仅在谱线的相对强度上有所差别;管外距管口15 mm处的射流等离子体中OH自由基、第二正带系N2、激发态Ar和激发态O原子相对强度均比自由状态下升高。静电场与流场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与自由状态相比,管口外设置不同介电常数和形态的作用对象,不仅会提高射流管外的外施电场强度,也会改变管外工作气体的摩尔浓度分布,进而引起Ar APPJ光电特性的变化。 |
武海霞,陈卫刚,方志,刘峰,樊佳炜,殷宝剑.介质阻挡放电优化激活过硫酸盐处理四环素废水[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387-1395. |
为了优化介质阻挡放电激活过硫酸盐处理四环素废水,选择放电电压、溶液初始pH值和过硫酸盐投加量为自变量,以四环素的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Box-Behnken设计原理对介质阻挡放电激活过硫酸盐降解四环素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四环素去除率大小因素的顺序为放电电压>过硫酸盐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根据模型确定了废水中四环素的降解优化条件如下:放电电压18.0 kV,溶液初始pH 8.48,过硫酸盐投加量138.89 mg,四环素去除率达95.9%。四环素的氧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溶液初始pH值为3.9、5.9时,降解四环素的主要自由基为SO4–•;溶液初始pH值为7.3、8.3时,降解四环素的主要自由基为SO4–•与•OH;当溶液初始pH为10.5时,降解四环素的主要自由基为•OH。 |
张凯,张帅,高远,孙昊,严萍,邵涛.大气压脉冲调制射频激励CO2/Ar放电的电学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396-1403. |
论文研究了在大气压条件下13.56 MHz 射频电源系统激励的CO2/Ar气体放电电学特性,主要考察了不同调制参数以及气体组分对初始放电电压、α–γ模式转变电压以及伏安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变调制参数和气体组分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射频放电的击穿特性和伏安特性。其中降低占空比可以提升击穿、模式转变电压和α模式工作范围;降低CO2含量会降低击穿、模式转变电压和α模式工作范围;调制频率对上述特性的影响不呈现单调变化规律。 |
洪涯,宁文军,戴栋,张雨晖.空气杂质对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中主要化学过程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9,45(05):
1404-1412 |
为了研究混入空气杂质的大气压氦气DBD中的等离子体化学过程,建立了包含26种粒子和154个反应的氦气–空气大气压DBD一维流体仿真模型,着重研究了主要电离路径和激发态物质的演化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在1~200×10–6空气杂质摩尔分数范围内,最主要的电离过程是电子碰撞电离和彭宁电离,并且氧分子比氮分子更容易与氦激发态物质发生彭宁电离反应;起次要作用的电离过程则是各激发态粒子间的碰撞电离和分步电离;由于负离子摩尔分数较低,负离子的电子脱离反应影响最小。随着空气杂质摩尔分数增加,因为O2(a)的激发阈值低,O2(a)摩尔分数线性上升,最终成为含量最多的激发态物质;而N2(C)因激发阈值较高,N2(C)摩尔分数始终保持在最低位;与彭宁电离反应相关的激发态物质He*与He2*的含量,随空气杂质摩尔分数上升均是先增加后降低,不同的是He2*比He*更早地出现含量下降的情况。 |
王学宗,邱志斌,阮江军,金颀,黄道春.操作冲击下特高压酒杯塔边相空气间隙放电电压预测[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413-1419. |
论文基于数据驱动的思想,以750 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和1 000 kV交流紧凑型输电线路杆塔空气间隙为训练样本,通过电场计算获取了间隙的空间电场分布;然后从高压端金具到塔身的最短路径上提取电场特征量作为输入量用以表征间隙结构,并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了杆塔空气间隙标准操作冲击放电电压预测模型;最后对1 000 kV酒杯塔边相空气间隙的放电电压进行了预测。与放电特性试验结果对比表明:4~8 m长间隙放电电压预测值的最大误差在10%以内,平均绝对误差为3.66%,并验证了预测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以多种杆塔结构空气间隙放电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机器学习手段预测得到了另外一种杆塔间隙的放电电压,为获取输变电工程间隙的放电电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王飞鸣,赵义松,史可鉴,李斌,张彬,徐振乙.高压SF_6断路器开断零区电弧特性仿真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9,45(05):
1420-1428. |
为了分析高压SF6断路器灭弧室内零区电弧等离子体与气流分子间能量运输物理过程,寻求最佳的小电流电弧开断控制策略,需要开展断路器开断零区电弧特性的仿真计算分析。建立了断路器开断电弧能量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模型,并计算了零区电弧等离子体密度及热力学特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然后采用多物理状态参数综合评判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开断电流、燃弧时间、开断速度等因素对零区电弧与气流分子间能量运输过程的影响,并求得了零区电弧等离子体物理特性变化规律及参数范围。计算结果表明:气流与电弧间的对流效应明显;当弧道出现温度小于4 000 K、密度大于3 kg/m3、焓值小于1.6×107 J/kg、电导率小于800 S/m的绝缘断点时,电弧熄灭。 |
刘浩宇,赵军平,吕滨,张乾龙,张乔根.用于制备纳米粉体的铝丝电爆炸等离子体空间分布及扩散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429-1435. |
论文利用光学–电学联合诊断方法,对微秒脉冲作用下,气压0.1~1.0 MPa,长度2~10 cm,直径0.1~0.4 mm铝丝电爆炸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电压、电流测量结果,计算并分析了沉积能量随气压、铝丝规格以及初始储能的变化规律。通过分幅成像技术与激光阴影成像等光学观测手段,对电爆炸等离子体的空间形态及扩散过程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气压、减小铝丝规格以及提高储能电容器充电电压均可以提高比沉积能量,而比沉积能量是影响等离子体空间分布及扩散特性的重要因素;在沉积能量不足时,等离子体沿轴向分布极不均匀,且扩散较慢;而增大比沉积能量可以有效抑制其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同时提高等离子体扩散速度。 |
程笑岩,刘向阳,WilliamYeong Liang Ling,王宁飞.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等离子体电参数的计算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9,45(05):
1436-1442. |
论文采用电流分段拟合法计算电参数,与前人采用的特征值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实验数据,并能计算得到电参数在放电过程中的变化。经计算对比验证可知,采用电流分段拟合法得到的等离子体电参数更为准确。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放电的进行,等离子体电阻增大,等离子体电感减小,且初始电压主要影响放电末期的电阻变化;在等离子体能量分布上,变化的等离子体电参数主要影响放电前期的磁能和放电后期的沉积能量。 |
陈博,卢铁兵,徐鹏,等.离子流场模型中高压直流导线表面粗糙系数的表征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443-
1450. |
论文利用砂粒对导线表面进行处理,模拟风沙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制备了粗糙度不同的导线样品。基于光切法,对导线样品表面微观几何形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导线样品粗糙度。用有限元计算了不同表面微观几何形态的导线表面场强,当粗糙度增大时,导线表面最大场强增大,尖刺状凸起增多。并利用电晕笼测量获得了导线样品起晕电压,建立了导线表面粗糙度与Peek公式中粗糙系数的关联关系。随着粗糙度的增大,粗糙系数减小。进而将此关联关系应用于离子流场计算中,利用测量得到的表面粗糙度表征了粗糙系数,使得离子流场计算中对导线表面微观几何形态的表述更具科学依据。 |
王赛,鲁娜,商克峰,姜楠,李杰,吴彦.大气压交流旋转滑动弧放电及其应用于促进甲烷干重整[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451-
1460. |
实验分析了大气压切向气流驱动的交流旋转滑动弧放电特性,并进行了甲烷干重整研究。交流旋转滑动弧放电过程中根据电流信号特征的不同分为击穿伴随滑动(B-G)模式和稳定滑动(A-G)模式;对电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发现B-G模式下电流电压波形失真严重,且功率小于A-G模式;随着电弧的稳定滑动,电压升高,滑动弧消耗的功率持续增大。在甲烷干重整实验中,重整效果受到CH4含量、放电电压以及气体体积流量的影响;当CH4体积分数提高到40% 时,甲烷干重整效果的能量效率达到3.58 mmol/kJ;增大电压可以提高反应物转化率,但能量效率有所下降;提高气体体积流量会降低反应物的停留时间,抑制甲烷干重整的效果。 |
童得恩,朱鑫磊,邹晓兵,王新新.水中放电预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9,45(05): 1461-
1467. |
为研究水中放电预加热过程,设计并搭建了一套水中脉冲放电系统。该系统储能电容最高充电电压10 kV,最高储能5 kJ。通过放电实验获取了水间隙从预加热至主放电过程的电压、电流波形。通过数值模拟获取了预加热阶段水中温度场、电场、电流密度场、耗散热量的空间分布,以及预加热阶段水间隙的电压波形,该电压波形与实验波形相符。通过数值模拟还分析了水介质电导率、放电间距大小、电极形状等因素对预加热阶段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预加热过程约为毫秒量级,增加水的电导率、减小水间隙和增加电场不均匀程度,均能加快预加热过程,并发现水中最先汽化的位置为阳极尖端处,这对后续的流注起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李卓凡,章程,张帅,高远,陈根永,邵涛.大气压下微秒脉冲滑动弧放电周期特性的实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9,45(05):
1468-1475.
|
论文采用了微秒脉冲电源激励刀形电极产生滑动弧放电,通过改变气流的流速和电源的脉冲重复频率,对脉冲滑动弧的周期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速增大,滑动弧的平均速度逐渐增大,当流速<4 m/s时,气流处于层流状态,滑动弧呈现周期性规律,滑动弧的最大高度随着流速增大而增大;当流速>4 m/s时,气流处于层流向湍流过渡的状态,滑动弧放电由周期性变化过渡到非周期变化,滑动弧的最大高度也随之降低;在流速为5.0 m/s时,增大脉冲重复频率,滑动周期逐渐由非周期放电向周期性放电转变,滑动弧的最大高度也随之增大。因此,稳定的气流场及较高的脉冲重复频率有利于滑动弧的周期性发展。 |
感谢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专委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2018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的辛勤付出,以及对《高电压技术》期刊多年来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衷心感谢各位作者为此专题奉献的高水平论文以及审稿专家花费宝贵时间的认真评审、评议;感谢大会主席和编辑出版委员会对本专题论文的准备、遴选等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专题编辑简介:
李和平(1973-),男,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特别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美国物理学会会员(APS Member),以及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和中国核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及其生物磁学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自动计量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为英文期刊《High Voltage》Associate Editor,并曾多次担任《高电压技术》杂志等离子体专题主编/特约副主编以及《Plasma Sci. Technol.》杂志“Plasma Biomedicine”专题 Guest Editor。
目前主要从事气体放电等离子体非平衡协同输运机制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以及粒子输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主持或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航空科学基金、日本JST CREST以及韩国KIST国际合作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共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21篇(其中包括Phys. Rep.、Appl. Phys. Lett.、Sci. Rep.、Plasma Process Polym.、PLoS ONE、Plasma Sources Sci. Technol.等SCI检索期刊论文75篇),在国内外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6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3项,研究结果被国内、外同行引用1750余次。2008年“电弧热等离子体体系中三维效应的研究(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Novel ARTP Induced non-GMO Mutation Breeding Machine”项目获得第45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泰国国家研究评议会特别优异奖。
章程(1982—)男,博士,副研究员。2011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高电压与绝缘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非平衡热动力学实验室访学。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自动计量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主要从事纳秒脉冲放电机理和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材料表面改性、流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发课题4项。近五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2部,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2017 年度优秀青年学者。担任《High Voltage》副编辑,《高压电器》青年编委,《气体物理》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功率调制与重复频率脉冲功率”专题的客座编辑和20多个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
|